□顾光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承载“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能够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1.课程思政是全新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基于对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的揭示与把握,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新时代教育课程理念的创新和升华。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它是把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贯穿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实现专业课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教书又育人,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全新的综合教育理念。
2.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课程思政突出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和灵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课程教学时,教书育人的中心目标有所变化,把育人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在不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德育基因和文化元素,在日常的知识学习中融入更高层次精神指引,将“立德树人”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3.课程思政是一种德育载体。课程思政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种载体,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德育元素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组成部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素质和能力,用来认识和改变世界,提高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即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通过课程思政达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分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焕发生机的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新的挑战。
2.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新时代的大学生中有少数学生思想现状令人堪忧,存在盲目乐观的骄傲心态和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更有崇洋媚外者,夸大中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在价值观上更是急功近利,人生目标迷茫,把实现较高收入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标,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严重,一味强调索取,忽视对社会的贡献,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处境尴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承担德育的功能,学分不低,但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教学内容空洞抽象、死板教条、脱离实际等,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教得无奈无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陷入边缘化、孤岛化、空泛化的地步,如何改变现状,打破思政课程的瓶颈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尊重教育的本质和规律。青年的成长是一门学问,是现代大学的任务。在高校学习时期,学知识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一个成人成才的过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智体美是一个育人整体,大学的作用就是帮助大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修身立德,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因而,各门课程要共振谐调,点燃思维,唤起学生对理论的内在需求;直面问题,因材施教,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系统规划,协同努力,既立德又树人。课程思政应该尊重教育的本质规律,让教育成为教育,让教育回归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2.尊重道德内化的本质和规律。人的德性不是天生的,是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内化应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在道德内化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支配作用,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模仿学习和自我强化。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现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解决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提高到新水平。所以课程思政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尊重人的人格、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规律、行为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大学生求真、求美、向善,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智慧的人。
3.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教育的使命在于完成人的成长,人的成长规律要求把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通过教育,传承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使学生以社会化、文明化的方式来生存。所以课程思政强化以个体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正视人的需要,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终点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课程思政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通过课程导入,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开导人,利用课堂主渠道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利益观等,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言传更要身教,做到以行导人,强化课堂养成教育,做到管理育人,做到以事服人,对学生赋予真情实感,做到以情感人;发掘背景资源,做到以文化人。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系江苏省社科联思政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18SZA-15,阶段性成果。)